美国著名历史学家、汉学家柯文(Paul A. Cohen)于2023年3月逝世,享年91岁。柯文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,其学术思想深刻影响了国际学界对中国的理解方式。
柯文1934年生于美国纽约,1955年获芝加哥大学历史学学士学位,1961年获哈佛大学东亚研究博士学位,师从费正清(John K. Fairbank)和史华慈(Benjamin I. Schwartz)。他曾在麻省理工学院、韦尔斯利学院等校任教,后长期担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。
他的代表作《在中国发现历史: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》(1984年出版)对战后美国中国史研究范式进行了系统性反思。书中批判了西方学界长期存在的“冲击-回应”模式、“传统-现代”范式以及帝国主义霸权叙事,提出以中国自身为出发点,从内部视角审视近代中国变迁的“中国中心观”。这一理论转向推动了西方学界更加关注中国的地方史、社会史和微观叙事。
柯文的研究注重多层次史料的运用与跨文化解读。其“历史三调”理论将历史划分为事件、经历和神话三个维度,强调历史书写中主观性与客观性的交织。在《历史三调:作为事件、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》(1997年)等著作中,他通过义和团运动的个案研究,展现了历史被不同群体建构与阐释的复杂过程。
他关于辛亥革命、维新运动的研究同样具有开创性。在《改革与革命:1898-1912年的中国》(1974年)中,他突破传统革命史观,强调社会变革的连续性;晚年著作《与历史对话:二十世纪中国对过去与现在的思考》(2014年)则进一步探讨了中国知识分子对历史认知的演变。
柯文的学术遗产不仅在于具体研究成果,更在于其方法论上的启示。他始终强调历史研究者应保持自省意识,警惕西方中心主义的潜在影响,倡导通过同情之理解贴近历史现场。这种开放、反思的学术态度,使其著作成为海内外中国研究领域经久不衰的经典,对中西学术对话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其学术思想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中文世界后,对中国史学界的方法论自觉与范式革新亦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。柯文一生以谦逊而深刻的学术工作,为跨文化历史研究树立了典范。